環保杯也含塑! 衛署驗「室溫溶毒」/ 便利商店微波 林杰樑:加溫勿加熱

2011061423:13

塑化劑風暴/環保杯也含塑! 衛署驗「室溫溶毒」

TVBS 更新日期:2011/06/14 18:12 吳亭儀 

塑化劑風暴影響台灣,現在不只食物有,用容器也得小心,衛生署最新檢驗發現,塑膠容器從回收辨識碼3號PVC聚氯乙烯、5號PP聚丙烯,甚至是6號PS聚苯乙烯都會在室溫下,溶出微量塑化劑,這可讓用保鮮盒放食物,用隨行杯喝飲料的民眾嚇到了,但醫師要大家別恐慌,這些都還在國家標準1.5PPM裡,只要避免裝高油及酸性食物,就能降低塑化劑溶出。

店員:「環保杯我們幫你折扣10元。」

折價當誘因,用隨行杯成了風潮,但塑膠材質恐怕得注意。店員:「不要用滾燙的開水。」

衛生署發現,就算在室溫下,塑膠容器回收辨視碼1到6號材質,都會釋出微量塑化劑,檢視知名品牌隨行杯,大多是7號,也就是PC聚碳酸酯,耐溫120-130度,衛署這次沒驗出塑化劑。

沒有回收碼的,則是丙烯氰苯乙烯,也屬於7號耐熱樹脂,但隨行杯,如果是6號PS聚苯乙烯,就算能耐溫70-90度,衛署卻驗出微量DEHP0.093PPM,只是會溶出塑化劑的還有它,實際看看架上商品,龍頭保鮮盒品牌,號稱能微波,用的是5號PP聚丙烯,能耐熱100-140度,但衛署也驗出了微量DEHP0.82PPM,再看看其他品牌保鮮盒,翻開來都同樣是5號,那到底該怎麼用呀。

北榮毒物科主任楊振昌:「最容易溶出塑化劑的,就是3號就是PVC的容器。」

儘管不只熱會溶出塑化劑,但醫師要大家別恐慌,因為室溫溶出量,都還在國家標準1.5PPM裡,使用上只要少用高油、酸性食物,以及刮痕產生,就能夠降低塑化劑溶出劑量,避免把有毒物質吃下肚。

 

便利商店微波 林杰樑:加溫勿加熱

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:2011/06/13 17:33 蕭介雲

【台灣醒報記者蕭介雲台北報導】便利商店塑膠便當盒、牛奶盒因內層含有PVC,加熱也會釋出DEHP。衛生署食管局呼籲,民眾應盡量減少直接用塑膠容器加熱。至於PVC正確使用應在包裝生鮮蔬果,並應避免微波;長庚醫院林口分院毒物科醫師林杰樑也強調,民眾選用時,最好能先倒出來裝在瓷器後再來加熱,不得已時,微波時間也要減半「加溫勿加熱」。

除了昱伸、賓漢惡意將塑化劑加入起雲劑外,民眾在日常使用保鮮膜,便利商店微波加熱食品,都有可能接觸到塑化劑。衛生署邀請學者專家提供意見後,初步達成共識。將DEHP每人每天每公斤最大攝取容忍值(TDI),比照歐盟為50微克的標準,以60公斤計算,每天的可容忍量為3毫克,但仍須進一步評估確認。

針對各類食品包裝品材,衛生署食管局表示,均已訂定標準並加註警語,未來會隨環保署毒性物質管制強度提升,配合再做調整;至於微波的問題,雖然便利商店的便當材質,均已依標準進行檢驗,但是只要是加熱,就應該要用微波專用容器,才真正完全不會有DEHP的溶出問題。

「不鼓勵民眾用塑膠去盛裝熱的食品或湯料,要減少曝露量,就要改變生活習慣!」食管局表示,如果是正常使用,溶出量會在可容許範圍,民眾不須要太過恐慌。

林杰樑則強調,雖然便利商店微波釋出微量DEHP,是在人體可接受範圍,但是最好還是能倒出來,再用瓷器去加熱。不得已下,如果微波要按6時,按3就可以,讓時間減半,以「加溫不加熱」方式,讓釋出的量能夠減到最低。

「政府應該找出原因,為什麼台灣到處都是塑化劑?」林杰樑說,透過加強管制方式,才能真正確保民眾身體健康。

吃素  環保  救地球

Be Veg. Go Green.  2 Save The Planet!